6月30日,美术学院2025年“三下乡”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鄂伦春自治旗红旗村与卧罗迪村,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张玉桩的带领下,深入田间地头,探访现代农业发展,以实践体验感悟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,用艺术视角采集乡村振兴元素。

走进红旗村与沃罗迪村,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气象扑面而来。无人机植保、智能温室大棚、精准灌溉系统等先进技术在这里广泛应用。在智能温室大棚内,实践团成员看到一排排整齐的蔬果藤蔓上挂满了鲜嫩的果实,通过温控、湿控等智能化设备,为农作物生长创造出最佳环境,大幅提升了产量与品质。除了技术革新,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同样亮眼——依托特色农产品,当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,打造乡村特色品牌,带动村民增收致富。这些创新举措,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。
实践团成员积极参与到农业劳动中,在村民的指导下操作现代化农具参与耕地、播种,切身感受到农业生产的辛苦与科技赋能的高效。劳动间隙,同学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,用相机、速写本等工具,采集智能大棚的钢架结构、农业无人机的科技线条、特色农产品的形态纹理等现代农业发展元素符号。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视觉符号,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,也将成为北疆文化中农业篇章的珍贵素材。
美术学院后续将对此次采集的元素进行系统整理与艺术创作,计划形成一本展现现代农业风貌与乡村振兴成果的特色成果集,为乡村振兴留下生动的视觉档案,助力推广乡村新形象。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堂行走的乡村振兴课,更彰显了青年学子扎根乡土、以艺赋能的责任意识。未来,美术学院实践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,以艺术力量助力注入青春动能。